考研复试常见问题之往届生和跨专业考生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有超过半数的考生是跨专业考研。虽然如此,跨专业的考生也心里打鼓,因为跨专业考研相当于把你大学几年学过的东西推倒了重来,在导师眼里,是不是认为跨专业的学生本质上和高中毕业生没有区别?
You are never too old to do a

nything
!这句话广为流传,那么在复试中是否依然适用,这是往届生最为关心考研是早就确定了的事,但我是学渣拖延,一直不能进入状态,学十分钟就要玩手机那种,实习回来是十月份了,感觉有些紧迫,大概从那时真正开始准备考研的。的问题之一。
1

.在每年的复试中,跨专业的考生多吗?大约能占全部参加复试考生的多少呢?
☆☆:跨专业的比较少,一般都是专业相关的,一点不沾边或者只沾一点边的比较少。
2.导师一般喜欢跨专业的学生吗?鼓励学生跨专业考研吗?
☆☆:我们专业(景观与区域生态学)不太喜欢跨专业的学生。
☆☆:这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和从事的课题有关,在从事交叉学科或者交叉课题时,学缘结构就不能太单一,会非常希望有急需的相关专业考生跨过来。
3.导师对跨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基础,会不会有所顾虑?
☆☆:这几年,数量分析对经管类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学生如果一点都不会肯定会受影响的。不过,出身理工科的学生一般都不会有过大的问题。
☆☆:会有所顾虑,尤其涉及到实验技能等需要训练的技能。
4.在什么情况下,学生跨专业考研比较合理?
☆☆:学生对所报考的专业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反面来讲,导师比较不喜欢的是原来专业根基都没有打好,跨专业的专业知识也掌握得非常不好的学生,仅仅是为了短期利益(例如就业)而跨专业报考。
☆☆:用自己的本科基础和所跨的专业结合起来,这样会更有优势,很多物理、化学出身的人,在生物学研究方面获得诺贝尔奖,就是用本身物理、2019年10月,我报名湖南大学教育专业,由于第一志愿落榜,今年成功调剂湖南师范大学某专业教育硕士。由于学才疏浅,在这里没有太多的考研学习技巧供大家分享,只是赘叙我这一年来的考研琐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感悟和启发。化学的优势去做生物。
5.跨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专业知识难免不足,可能只是学了考研的几门课程,导师提问问题的时候会不在这方面“手下留情”和“科班”出身的学生区别对待呢?
☆☆:对跨专业的学生,导师不会问一些偏难怪和比较边缘的知识,不会问学生没有学过的专业课知识。
☆☆:对这两类学生,导师的心理预期不一样,要求自然会有所不同。同样一个问题,导师给“科班出身”的学生打60分,若跨专业的学生答成这样,可能就是85分。
6.在往年的复试中,往届生多吗?能占多大的比率呢?
☆☆:有往届生,但还是应届多。
7.您喜欢往届生吗?
☆☆:不太喜欢。因为我们林学类专业,学生本科毕业之后改行的比较多,时间一长专业基础就丢掉了,这类考生一般基础比较差,培养起来难度比较大。另外,可能功利性太强了,很多是为了躲避就业压力等。
☆☆:喜欢一个学生,不会因为是应届还是往届,而是学生读研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是否与导师一致。往届生,因为工作过,可能更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知道工作和学习的差别,表现出来的学习愿望在我们辅导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平日里在课堂上以及群里比较积极讨论与分享的同学,最后的成绩往往也比较好。刚开始,我们也以为这只是巧合,但后来,有上岸的同学给我们反馈说:其实每次讨论与提问,都可以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可能更强烈,有时反而更占一些优势。考研初试已经结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同学们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复试,对于本专业考研的同学来说,复试相对于有那么一些头绪,但是对于跨考生来说,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不知道怎么准备,不知道老师会问什么,不知道目标院校历年来的复试经验,不知道该如何“投其所好”,不知道在复试失败后如何准备“万恶”的调剂。这“六不知”是所有跨考生的“心魔”,也是跨考生无法逃避的自身缺陷。
☆☆:我喜欢工作了2-4年的学生,至少也要在一个单位工作1年以上的往届生。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大三的必须想明白,不要等到大四了,看到有些同学跑校招、有些同学冲刺考研的时候,你再去想这个问题。就这个思想觉悟,已经不适合读研究生了。的考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阅历,知道读研对自己的重要性,也就更珍惜读研的机会。如果一个学生只工作了几个月甚至几天就离职来考研,可能只是为了逃避工作甚至社会,而不见得真的喜欢读研。
注:导师们的回答不尽相同,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导师担心的是往届生工作几年把专业基础都忘光了,从而李世伟是大三开始准备考研的,选择的方向是轮机工程专业。“我花了最多的时间在数学和英语这两科上,专业课在大三暑假后开始复习”,李世伟说在备考期间,学院设置的考研自习室为他们提供了安静的复习场所,当遇到考研一些难题时,老师们也给予了最大的帮助。不好培养,而不是必然不喜欢往届生。
8.导师会不会介意往届生的年龄?
☆☆一般对年龄还是有一些想法的,年龄太大,老师会有一些迟疑的。年轻不怕,15岁大想要成功上岸,最靠谱的还是踏踏实实的学习啊,正值寒假,还在纠结是否考研的同学要利用这个假期多收集些信息,好好考虑、做决定,已经决心要考的,可以先开始学一下英语啦!(传送门→知乎高赞:寒假做什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学毕业都没问题。二十二三岁,二十四五岁,比较正常的年龄,这都不会有问题。但是考生要是三十岁以上,导师还是会有顾虑的,上限还有要考虑一下的。年轻的学生不怕失败,敢于和导师做一个时间很长的课题,但是年龄偏大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勇气就有所欠缺。
不过,不同的专业方向不一样,因为往届生有往届生的有点,工作踏实,比较珍惜机会和时间,不是探索性很强的方向、课题,有些导师也会喜欢年龄大的学生。所有的网课我都没花钱,都是在考研公众号找的,我记得有考研兔,槟果考研。包括精讲精练黄皮书啥的也是盗版书(惭愧,咸鱼买的,想省点钱)但探索性强的方向,专业,一

般不会招年龄大的学生,年龄小的学生的精力和创新性思维确实普遍好于年龄偏大的往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