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5-20
-
2019-05-20
-
2019-05-20
-
2019-05-20
-
2019-05-20
更新时间:2020-11-12 12:00:15作者:宋学勤
2019-05-20
2019-05-20
2019-05-20
2019-05-20
2019-05-20
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建设资源供给的巨大增量。多年来,高校思政建设的主阵地一直放到思政课程上,取得了很多有益经验,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政建设的新矛盾新问题如何创新,提供包括方法资源、政策资源等在内的有效资源供给,是高校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纲要》提出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就是这样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的体现。《纲要》的发布,把高校思政建设从思政课程一个战场扩展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个战场,为
课程思政建设刚刚起步,对于如何在组织领导、资金保障、专家指导方面提供配套政策资源支撑,《纲要》给出了具体安排部署。尤其是,教育部为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实施的五个“一批”,即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校、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以“点”带“面”,必将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推动高校思政建设新的资源供给,其自身规律需要不断探索、总结,需要一整套完备的检验考评体系作为指挥棒。为此,《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安排是,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教学绩效考核等评价考核。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支持力度。这样的考评体系设置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新时代高校思政建设方法论的重大突破。《纲要》提出,坚持“四个相统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以及统筹推进和分类施策的高度融合,寓价值观引导于教育教学,切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一体贯通目前,各大院校考研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陆续公布中。读懂、读透、利用好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才能为考研成功奠定基础!招生简章与专业目录是考研院校公布的重要文件。如何才能真正掌握好这些官方信息?今天考研僧就教你如何查看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
《纲要》将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到方法论高度予以部署,在思政建设方法上是一个历史性突破。对于如何把思政的理念和元素转化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纲要》作出了具体安排,通过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在不同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鼓励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加强系统研究。如何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是一项重要探索。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方法,如何设计自身的教学体系,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纲要》提出,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思政绝不是课程“思政化”。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不是专业课加上思政课的授课内容,而是方向上旗帜鲜明、方法上润物无声。一方面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做到“专业不减量,育人提质量”。思政元素应与专业知识内容交织交融、相辅相成,起到拨动心弦、引起共鸣之效,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中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方法上的融贯性,但不是一回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根本目标的一致性。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思政建设的重大创新,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政课程建设的前期经验可资借鉴。同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不可分离的高度融合关系。思政方法可以反哺各类专业课的学习,是各类专业课程得到良好发展的动力之源。思政课具有补充精神钙、强化思想力的功能。
作为一种方法,课程思政对于专业课教师意味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意味着一种新的责任和担当。这种从方法论层面不断丰富和深化教师思政理念的技术安排,既具有历史继承性,更是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全面评价大家既然在这一阶段已经决定考研,首先就不要扎进书本和真题的海洋,这段时间首先要解决的,就
新时代高校思政建设提质增效的着力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思政建设补短板强弱项的重大举措。《纲要》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强化,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长期以来,高校思政建设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比如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纲要》有深刻的问题意识,有明确的针对性,就是要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把思政建设融入高校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
从根本上讲,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二者是互为倚重的辩证统一关系,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思政课解决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三观”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要做好思政课程建设,还要延伸深化到其他专业课,在专业培养中深化和巩固思政课成果。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最终完成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为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于高校思政建设的资源供给功能,需紧紧抓住课程思政的本质属性,围绕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意识,立基于思政课程多年的经验积累,不断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落实《纲要》部署,进一步提质升级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模式,打造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课程思政体系。
务必要明确,高校思政建设要取得新的突破,要把《纲要》精神落实在在年研究生初试成绩公布之前,不少考生陷入了焦虑之中,一直在担心考研成绩不理想怎么办,那么,在考研初试成绩公布之后,如果发现考试成绩不理想,考生究竟该作何选择呢?今天寄宿考研给广大考生提供一些小建议,以作参考。一、选择调剂选择考研复试调剂,是考生逆袭成功的一个好机会。对于部分考生来讲,在查询完成绩之后如果发现自己的考试成绩勉强过线或分数不是很理想,那么,去尝试推测一下当然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本文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项目[19GJJB002]成果)